2021 年 01 月,我們將「亞太漢語詩歌」定位成第一項中長程學術研究重點。這是一個具備亞太宏觀視野的研究方向,以此整合本系教師在中國古典漢語詩歌,以及亞洲泛太平洋地區的現當代漢語詩歌的研究能量,透過研究計畫、學術會議、學報專題編輯等學術活動,形成本系的一個研究強項。其次,我們也在研究所增開多門漢語詩歌課程,借此強化碩士班的教研特色。

這是一本創刊於 2006.07 的學術半年期,具有完善、嚴格的審查制度,接受中國文學領域或跨領域的學術論文,以四萬字為限。自第 26 期( 2019.08)開始,我們邁向國際化與專題化的編輯路線,透過邀稿和自由投稿,先後推出 6 個亞太華文文學專輯,刊載來自美國、法國、英國、荷蘭、俄國、日本、南韓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中國、香港等地區學者的論文,展現更遼闊的學術視野。

第 31 期(2022/03)

第 30 期(2021/09)

第 29 期(2021/03)

第 28 期(2020/09)

第 27 期(2020/03)

第 26 期(2019/09)

各期內容全文 PDF 檔

本系自創系以來陸續舉辦了 4 個系列的研討會: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(共 9 屆)、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(共 8 屆)、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(共 5 屆,於東京舉辦 4 屆,吉隆坡 1 屆)、亞太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(共 3 屆);以及不定期的學術研究會:亞太華文文學國際學術論壇(1 屆)、當代華文小說國際研究生論壇(1 屆)、台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(1 屆)、飛鳶中國文哲研究生研討會(1 屆)。

本表統計 107 學年以降(2018/08/01~)本系專任教師擔任主持人之 [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],以及所指導的 [ 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]。

  1. 侯迺慧:記憶中的樂土——唐詩中長安地方感變異的多重心理意涵(MOST 112,2023/08/01~2024/07/31)

  2. 袁光儀:王龍溪的「知、識之辨」新探──借用數位工具、薩提爾理論之考察與詮釋(MOST 112,2023/08/01~2024/07/31)

  3. 賴賢宗:茶德與居士茶禪之研究與實踐(MOST 112,2023/08/01~2024/07/31)

  4. 陳大為:20世紀中國長篇敘事詩研究(MOST 111-MY2,2022/08/01~2024/07/31,第 2 年)

  1. 賴賢宗:宋代禪茶與禪法及其當代實踐(MOST 110-MY2,2021/08/01~2023/07/31,第 2 年)

  2. 侯迺慧:幸福角落的隱蔽與敞開——白居易閒適詩中床與舟的空間詩學詮釋(MOST 111,2022/08/01~2023/07/31)

  3. 曾琮琇:失蹤與復返:九葉詩派詩學重探(MOST 111,2022/08/01~2023/07/31)

  4. 陳大為:20世紀中國長篇敘事詩研究(MOST111-MY2,2022/08/01~2024/07/31,第 1 年)

  5. 陳靜容:「憂患」與「幽暗」之外——《論語》中「浮淺之惡」與道德的互動、轉化及融會關係探究(MOST111,2022/08/01~2023/07/31)

  1. 朱孟庭:《史記》稱《詩》考論(MOST 110,2021/08/01~2022/07/31)

  2. 賴賢宗:宋代禪茶與禪法及其當代實踐(MOST 110-MY2,2021/08/01~2023/07/31,第 1 年)

  3. 袁光儀:李贄的陽明學研究(MOST 110,2021/08/01~2022/07/31)

  4. 周亞民:中文詞典釋義內容適讀研究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2年)

  5. 李柏翰:《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》的韻圖流衍——以《元音字母蒙學良能》、《切韻指南》、《劉氏切韻指掌》、《切音心悟》為探討中心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2年)

  6. 陳大為:當代中國詩歌的農村寫作研究(1978-2018)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2年)

  1. 侯迺慧:苦中作樂與幽默療法--白居易幽默詩的心理意涵(MOST 109,2020/08/01~2021/07/31)

  2. 陳靜容:以文字為針線・敘「大人」之面目--論馮夢龍《四書指月》之《孟子》詮釋特色及其對「深造以道」之發明(MOST 109,2020/08/01~2021/07/31)

  3. 袁光儀:王龍溪四無說的當代詮釋--與薩提爾理論之對話(MOST 109,2020/08/01~2021/07/31)

  4. 周亞民:中文詞典釋義內容適讀研究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1年)

  5. 李柏翰:《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》的韻圖流衍--以《元音字母蒙學良能》、《切韻指南》、《劉氏切韻指掌》、《切音心悟》為探討中心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1年)

  6. 陳大為:當代中國詩歌的農村寫作研究(1978-2018)(MOST 109-MY2,2020/08/01~2022/07/31,第1年)

  1. 侯迺慧:中國園林理論史的建構二(MOST 107-MY2,2018/08/01~2020/07/31,第2年)

  2. 趙雪君:身體感與藝術審美語彙——「火氣」在戲曲表演中的意義(MOST 108,2019/06/01~2020/05/31)

  3. 陳靜容:不作俗秀才語——論馮夢龍《四書指月》之《論語》詮釋方法與詮釋特色(MOST 108,2019/08/01~2020/07/31)

  4. 賴賢宗:絕對無與最後的神:京都學派、禪道思想與海德格的交涉(MOST 108,2019/08/01~2020/07/31)

  5. 袁光儀:陽明心學與蕯提爾(MOST 108,2019/08/01~2020/07/31)

  6. 周亞民:中文詞典的詞彙學習成效分析:小學生為對象(MOST 108,2019/08/01~2020/07/31)

  7. 陳大為:戰火前後:193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美學轉向(MOST 108,2019/08/01~2020/07/31)

  1. 侯迺慧:中國園林理論史的建構二(MOST 107-MY2,2018/08/01~2020/07/31,第1年)

  2. 陳大為:當代香港都市詩研究(MOST 106-MY2,2017/08/01~2019/07/31,第2年)

  3. 袁光儀:李贄的道家詮釋(MOST 106-MY2,2017/08/01~2019/07/31,第2年)

  4. 楊果霖: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圖書鈐印整理與研究(MOST 105-MY3,2016/08/01~2019/07/31 ,第3年)

  5. 賴賢宗:早期禪宗史中的看心、看淨所涉及的心性觀念的重省: 從東山法門到曹溪法門(MOST 105-MY3,2016/08/01~2019/07/31,第3年)

  1. 陳彥華:樊遲「小人哉」評價之思考及其形象再議(MOST112-2813-C-305-018-H),指導教授:陳靜容

  1. 陳鈞尉:《墨子》菁英政治思想之探論(MOST 110-2813-C-305-007-H),指導教授:袁光儀

  1. 陳圓緣:非非主義的詩學建構及其問題探討(107-2813-C-305-029-H),指導教授:陳大為

本表統計 107 學年以降(2018/08/01~)本系專任教師的學術專書、論文集、創作集、戲劇公演的專著出版目錄。

侯迺慧:《詩情與幽境: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》(第二版)(臺北: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2023/9)

  1. 陳大為:《無常之璽:當代香港文學研究》(吉隆坡:馬大中文系,2021/12)

  2. 袁光儀:《異端的儒學:李贄《九正易因》研究論文集》(新北: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21/9)

  3. 趙雪君編劇:《當時月有淚》( 一心戲劇團 2021臺灣戲曲藝術節,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21.05.08 2021.05.09)

  4. 趙雪君編劇:《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》( 國光劇團 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21.11.13 2021.11.14)

  1. 趙雪君編劇:《費特兒》(台北:國光劇團、新加坡湘靈音樂社/臺灣戲曲中心,2019/03/29-31)

  2. 趙雪君編劇:《費特兒》(新加坡:國光劇團、新加坡湘靈音樂社/史丹佛藝術中心開幕演出,2019/04/06-07)

  3. 陳大為:《馬華文學大系。陳大為》(桃園:元智大學中語系,2019/03)

本表統計 107 學年以降(2018/08/01~)本系專任教師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(不含會議論文、專書論文、一般評論、書評),以及碩士生發表的期刊和研討會論文。

  1. 陳大為:〈天下武宗:武學敘事視野下的少林譜系(622-2018)〉,《文與哲》(THCI-1), 第42期 ﹐2023/6﹐頁317-344。

  2. 李柏翰:〈《韻鏡發輝》的音韻現象及其歷史意義——《磨光韻鏡》重訂《韻鏡》的延續〉,《漢學研究》(THCI) 第41卷 第2期 ,2023/6﹐ 第173~208頁。 

  3. 侯迺慧:〈苦中作樂與失諧解困—白居易幽默詩的治療與表徵意義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 第34期 ﹐2023/9﹐頁1-56。

  4. 吳惠玲:〈天命與天分—試就班彪〈王命論〉與劉卲〈英雄篇〉論帝王與英雄之定位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 第34期 ﹐2023/9﹐頁57-98。

  5. 楊果霖 :〈數位人文視野下的唐詩研究析例〉,《書目季刊》(TCI-HSS), 第57卷 第2期 ,2023/9﹐ 頁1~25。   

  6. 袁光儀:〈知識與知覺之歧義及辯爭—藉由詞頻數據重探王龍溪的「知、識之辨」論題〉,《淡江中文學報》(THCI),第49卷 ﹐2023/12﹐ 頁135~169。

  7. 許嘉瑋:〈曹溶與浙西詞派之關係重探 〉,《國文學報》(THCI-1), 第74期 ,2023/12﹐ 頁217~250。

  1. 朱孟庭:〈《詩經》經學權威話語的建立──兼論其間經闡與文闡的交互變化〉,《嘉大中文學報》(TCI-HSS),第16期 ,2022/11, 頁57-84。

  2. 袁光儀:〈以「無善無惡」為體用──論李贄的龍谿學詮釋〉,《漢學研究集刊》(TCI-HSS), 第34期 ,2022/6,頁1-42。

  3. 袁光儀:〈儒學的當代詮釋與生命實踐的另類思考──王陽明心學與薩提爾理論之對話初探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(THCI-1),第76期,2022/3,頁133~174。

  4. 許嘉瑋:〈論晏殊詞作心、物對比的感官書寫模式〉,《東亞漢學研究》 2022年特別號 ,2022/12,頁75-85。

  5. 陳大為:〈王小龍詩歌:兩大詩潮陰影下的獨行者〉,《文藝爭鳴》(CSSCI, 中文核心)﹐2022年第4期 ,2022/4,頁17-21。

  6. 陳大為:〈從”地圖權力學”角度論第三代詩人的詩史版圖繪製〉,《長江學術》(CSSCI, MLA),2022年第3期 ,2022/6, 頁17-25頁。

  7. 陳大為:〈英雄之旅:重返天安門的北島詩歌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》(THCI-2), 第41期 ,2022/6, 頁165-192。

  8. 賴賢宗:〈《華嚴經》入法界品等經論中的彌勒菩薩唯識法門與華嚴思想的相關詮釋〉,《唯識研究》,2022/9。

  9. 賴賢宗:〈孫鏡陽、馬合陽等新見文獻與港臺丹道交流〉,《丹道研究》復刊第三期「台灣丹道的歷史與現況」專輯,2022/3。

  10. 曾琮琇:〈時代與抒情:穆旦《旗》的「聲音」問題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》(THCI-2), 第42期 ,2022/12,第99~124頁。

  1. 賴賢宗:〈現代新儒家哲學的「生生之仁」之仁學本體論〉,《孔學與人生》,第86期(2021/3),頁14-18。

  2. 賴賢宗:〈生命之鏡:論 (臺灣) 無垢舞蹈劇場《醮》以媽祖為主題的劇場藝術〉,《媽祖文化研究》,第18期,頁76–80。。

  3. 賴賢宗:〈天臺止觀《四念處》的考察:四念處禪法的中國化〉,《鑑真: 佛教教育論壇》,第16期,頁70–76。

  4. 楊果霖:〈大數據下的王維詩研究〉,《書目季刊》,第55卷第1期(2021/6),頁37-63。

  5. 陳大為:〈21世紀台灣武俠小說的絕境與險徑——以沈默武俠為例〉,《長江學術》(CSSCI, MLA),2021年第2期(2021/04),頁17-23。

  6. 陳大為:〈70後詩人的農村挽歌(2002-2018)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》(CSSCI),2021年第11期(2021/11),頁115-136。

  7. 劉寧慧:〈魏晉南北朝「地理書」、「地記」文獻與後世方志形成的關係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30期(2021/9),頁535-600。

  8. 陳靜容:〈《論語》中的「德/行」關係辯證及其衍申問題探討〉,《嘉大中文學報》,第14期(2021/3),頁211-237。

  1. 侯迺慧:〈魏晉南北朝園林理論探析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28期(2020/09),頁347-417。

  2. 賴賢宗:〈《一貫天機直講》中的《道德經》丹道詮釋〉,《老子學刊》,第十五輯,頁54–71。。

  3. 賴賢宗:〈普賢菩薩行法與夏荊山畫作之中的普賢菩薩〉,《夏荊山藝術論衡》,第10期(2020/9),頁47-75。

  4. 賴賢宗:〈老子莊子哲學的「道生」與「人法」〉,《諸子學刊》,第二十一輯,頁83–106。

  5. 賴賢宗:〈念佛與禪修在天臺思想中的融通:《觀經疏》、《五方便念佛門》、《十疑論》之考察〉,《鑑真:佛教教育論壇》,第14期,頁127–138。

  6. 賴賢宗:〈天臺止觀通明禪的創發與其在宋代的發展之詮釋〉,《天臺佛學研究》,第3輯,頁79–109。

  7. 朱孟庭:〈杜甫天災詩析論〉,《東海中文學報》,第39期(2020/06),頁37-75。

  8. 朱孟庭:〈從《史記。張釋之馮唐列傳》論史遷理想的君臣之道〉,《興大中文學報》,第47期(2020/06),第1~42頁。

  9. 陳大為:〈「我城」之戰:文本內外的香港故事(1974-2019)〉,《文與哲》(THCI-1),第36期(2020/06),頁331-360。

  10. 陳大為:〈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昆明大陣——西南聯大詩歌群落的崛起與殞落〉,《馬大華人文學與文化學刊》,第8卷第2期(2020/12),頁1-27。

  11. 陳靜容:〈《論語》中以「身」體德的詮釋與觀察〉,《中正漢學研究》(THCI-2),第35期(2020/06),第45~70頁。

  12. 李柏翰:〈東漢至三國漢譯佛經數詞「二、兩」的用法〉,《高雄師大國文學報》,第31期(2020/04),頁131-165。

  13. 許嘉瑋:〈界與遊——中國網路玄幻小說空間敘事之承繼與新變芻論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28期(2020/9),頁159-210。

  14. 許嘉瑋:〈中國網路玄幻小說奪寶情節析論〉,《東亞漢學研究》,第10號(2020/9),頁。208-218。

  15. 曾琮琇:〈體制、旅行與噴泉——夏宇〈十四首十四行詩〉中的「楊牧」因素〉,《兩岸詩》,第6期(2020/8),頁137-144。

  1. 侯迺慧:〈從知命到委命-白居易詩命限主題中才、命、心的角力與安頓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25期(2019/03),頁71-109。

  2. 賴賢宗:〈武當山道茶之研究:重檢武當山騫林樹、騫林茶的道茶文獻與其丹道實踐〉,《夏荊山藝術論衡》,第7期(2019/03),頁9-38。

  3. 吳惠玲:〈劉師培論建安文學「通侻」之再審視〉,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25期(2019/03),頁15-35。

  4. 陳大為:〈1960年代前期的中國地下詩歌(1962-1967)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》(THCI-2),第36期(2019/12),頁119-136。

  5. 許嘉瑋:〈浙西詞派初期之詞體認知與模習典範探賾〉,《東亞漢學研究》,第9號(2019/11),頁115-124。

  6. 賴賢宗:〈六祖壇經真假動靜頌與金剛三昧經:曹溪禪的不動禪法之研究〉,《般若性海》,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禪與詩歌論壇論文集,頁25–50。

  7. 賴賢宗:〈海德格爾與莊子〉,《中國哲學與哲學在臺灣》,中國哲學會學術集刊第3期,頁69–98。

  1. 陳大為:〈田園詩的新疆模式——對當代「新邊塞詩」的重新命名〉,《江漢學術》(RCCSE,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),第37卷04期(2018/08),頁40-51。

  2. 李柏翰:〈《大樂元音》的音韻特點────兼談《等音》原刻本的改編〉,《聲韻論叢》,第21輯(2018/10),頁1-24。

  3. 楊果霖:〈大數據下的杜甫詩研究〉,《東吳中文學報》(THCI-2),第36期(2018/11),頁1-23。

  4. 楊果霖:〈國家圖書館館藏經史之籍鈴印的整理及其展望〉,《書目季刊》,第52卷03期(2018/12),頁1-21。

  5. 陳大為:〈延安講話:新中國的詩歌緊箍咒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》(THCI-2),第34期(2018/12),頁185-210。

  6. 賴賢宗:〈莊子與海德格爾:無用之用、以明、物化〉,《諸子學刊》(CSSCI),第17輯(2018/12),頁。

  7. 陳大為:〈詩史焦慮與地景式的寫法〉,《文藝爭鳴》(CSSCI,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),2018年12期(2018/12),頁7-17。

data

  1. 林鈺婷:〈論《周易禪解》中的無既無終──以坎、離、既濟、未濟為詮釋進路〉,第四屆文華初綻──中文系優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(台北: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,2022/07/15)。

  2. 郭子瑜:〈論李清照作品之男性化色彩〉,2021湛華國際研究生及大學生學術研討會(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,2021/05/08)。
  3. 洪子皓:〈《四庫全書》著錄類茶書的價值與擇書標準──以茶具為對象的探討〉,2021茶與經典學術研討會(台北: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,2021/12/10-11)。

  4. 李沂儒:〈文人的儒茶實踐──以魏清德和連橫為例〉,2021茶與經典學術研討會(台北: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,2021/12/10-11)。

  5. 郭子瑜:〈白居易詩作之「鏡」意象析論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十八卷第二期(南投:南開科技大學,2021/12)。

  6. 李沂儒:〈現實與渴望的拉扯──李白人生中的創傷與防衛〉,《修平學報》第四十四期(臺中:修平科技大學,2022/03)。

  7. 陳旭綸:〈淺談《書劍恩仇錄》中兵器與主要人物設定之關聯性〉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四十五期(臺北:臺北城市科技大學,2022/03),頁239-250。

  8. 陳瑋承:〈陸游詩「嘆老」書寫析述〉,2022湛華國際研究生及大學生學術研討會(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,2022/05/07)。
  9. 廖竑羿:〈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評價鄭玄考述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十九卷第一期(南投:南開科技大學,2022/06)。

  1. 盧昌昊:〈林良作品中「貴真」思想與「寄寓」手法之創作開展──以《淺語的藝術》為例〉,「永遠的小太陽──林良先生作家與作品研討會」,(台北: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,2020/10/10)。

  2. 鍾乙萱:〈幾米作品中的月亮〉,「臺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」,(台北:台北大學中文系,2020/12/10)。

  3. 周先陌:〈「樸素」的路徑:再論抗戰時期艾青和田間的詩歌〉,「臺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」,(台北:台北大學中文系,2020/12/10)。

  4. 李嘉勳:〈縮小與放大:段彩華的鄉野敘事思維〉,「臺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」,(台北:台北大學中文系,2020/12/10)。

  5. 盧昌昊:〈論曹文軒《青銅葵花》作品中的成人經驗〉,「臺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」,(台北:台北大學中文系,2020/12/10)。

  6. 李夢瑤:〈從文學到電影:論《少女小漁》中的東方女性美〉,「臺馬研究生華文文學論壇」,(台北:台北大學中文系,2020/12/10)。

  7. 李嘉勳:〈一心衛道:朱西寗的鄉野民族性〉,《華人文學與文化學刊第 8 卷第 2 期(吉隆坡:馬大學中文系,2020/12)。

  8. 陳瑋承:〈大數據下的謝靈運詩研究課題〉,「第二十七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」(台北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,2021/03/13)。

  9. 林珏君:〈以佛學觀點論述《神雕俠侶》之情愛執著〉,「第十一屆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」(嘉義:南華大學文學系,2021/05/16)。
  10. 蔡雅安:〈雌雄同體與多元性別展演──以台灣新編歌仔戲《半羽》為例〉,「第十一屆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」(嘉義:南華大學文學系,2021/05/16)。
  1. 李嘉勳:〈司馬中原的鄉野羅曼史〉,「臺灣與馬來西亞的文學、文化、教育——臺馬研究生論壇」(吉隆坡:馬大中文系,2019/12/13-14)。

  2. 周紫欣:〈在臺出版「得獎繪本」的死亡主題初探(2005-2019)〉,「臺灣與馬來西亞的文學、文化、教育——臺馬研究生論壇」(吉隆坡:馬大中文系,2019/12/13-14)。

  3. 林煜翔:〈試論《莊子‧大宗師》中「真人」與「真知」的關係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十七卷一期(南投:南開科技大學,2020/06),頁1-9。
  1. 陳盈如:〈關於老子「反」之再詮釋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16卷第1期(2019/06),頁33-39 。

  2. 邱 京:〈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‧逸詩‧交交鳴烏》的儒學意涵──〈交交鳴烏〉與今本《毛詩》思想上是否有相異之處〉,「儒學與文化兩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」(嘉義: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,2019年5月25-26日)。

  3. 胡國森:〈江湖的殺戮與焦慮——探討黃健武俠小說的「人性命題」〉,「第六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」(台北:東吳大學,2019/04/13)。

  4. 李天慈:〈臥槽不願起——白居易詩「臥」意象的昇華意義〉,「第六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」(台北:東吳大學,2019/04/13)。

  5. 錢 馨:〈《詩經‧秦風‧蒹葭》中對「伊人」的詮解〉,《新教育論壇》總第198期(2019/04)。

  6. 張雅凡:〈從「侍坐」篇看孔子生命美學之超越性〉,《科教導刊(電子版)》(2019/03)。

  7. 簡誌寬:〈御宅文化興起對魔教妖女文學形象的影響:以《笑傲江湖》和《誅仙》為比較對象〉,「第七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」(新竹:交通大學,2018/12/10)。

  8. 郭復升:〈控制慾下的覺醒與犧牲——論平路小說〈血色鄉關〉與〈人工智慧紀事〉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15卷2期(2018/12)。

本表統計 107 學年以降(2018/08/01~)本系專任教師和碩士生參與的國際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。

1. 2018年暑假前往大陸河南大學進行湖湘文化學術參訪。

2. 2019年暑假前往大陸西安寧夏與寧夏大學師生進行交流參訪。